听新闻
放大镜
在大山深处育“春苗”
2018-09-10 09:10:00  来源:

   放学后辅导学生修改作文的廖国飞老师

  在两排高山中间的平地上,贵州省紫云自治县宗地镇打饶小学就在这里,学生80%以上是留守儿童。在这个课余活动不怎么丰富的乡村小学里,一本名叫《春苗》的校刊,让这些留守儿童们表达爱、感知爱,走向阳光的人生。

  相信诗歌的力量

  我叫廖国飞,男,布依族,1979年5月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。1999年师范毕业,因为不愿看到衰老的父亲还要为我的学费再去广东打工,我选择了当一名边远山区的乡村教师。

  2002年,我每月领取170元工资,每天连续教课5节,晚上还要开办扫盲班。由于没有属于自己的交通工具,在离学校七八里的叫长冲的山垭下了中巴车,还要徒步翻山越岭才到学校。我背着一个小小的背篼,里面装满了一个星期的干粮和菜。

  学校位于苗寨的中央,操场是邻近村寨的必经之道,常常是刚铲完牛粪又落满羊屎。学校有一栋六十年代砖木结构盖瓦的危房,其中靠左的那间看起来比较牢靠,于是改造成新教师的临时宿舍让我住。

  我是唯一的住校老师,一张床,一张桌子,一张椅子,只占去这房间的六分之一。我在另一个角落张罗起厨房,打造了一个小型的生火烧柴的灶,因为这里时常会突然停电,农村电网改造的步伐离这还十万八千里。为了弄一顿饭,我要到学校周围的山上去捡柴,还要到邻近的农户家里去接水。我没来之前,由于没地方烧火,学生都吃冷饭。中午,我那小小的炉灶起了作用,可以用来帮他们热饭菜。

  记得教书的第二年五月的一个夜晚,一声惊雷仿佛要掀开宿舍屋顶的瓦片,我从睡梦中惊醒,只听到狂风呼啸,大雨倾盆而下。突然,一股瀑布般的水柱突然直泻我的床上。我眼睁睁地看着雨水慢慢上涨,不一会儿我的盆就像小船一样在水上漂了起来。心中满是莫名的悲伤。

  我曾几度想要放弃这份工作,从此打马走天涯。当我读到食指的《相信未来》: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,/那无数次的探索、迷途、失败和成功,/一定会给予热情、客观、公正的评定/是的,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。/朋友,坚定地相信未来吧,/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,/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,/相信未来,热爱生命。读着这样的诗句,我感动得泪流满面。我把这首诗誊写贴在墙上,每天大声地朗读几遍。食指的诗使我获得勇于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力量。

  延续文脉创办“春苗”

  我希望用诗歌来感化学生、激励学生。通过对学生的诗化教学,达到思想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双重进步。教学之中,每教完一篇课文,我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诗。

  2014年,我在打饶小学创办了校刊《春苗》,以春夏秋冬每季出一卷的速度,将学生们的作文汇集成册,打印装订后,各班传阅。取名“春苗”,一方面因为学生全是苗族;另一方面表示孩子们的勃勃生机和美好未来,一语双关故得名。为了鼓励学生们,我还掏钱买奖状,给学生们颁发“作文之星”奖状。

  16年来,我渐渐喜欢上乡村教师这个角色,也愿意在朋友圈中到处自豪地宣扬“我在乡下教书”。

  振兴乡村从改变自己开始

  随着国家对乡村教师的关注,最明显的变化是收入,我的工资从当初任教时月工资170元,到今年已经是4000多元。此外,根据离县城的远近划分不同的等次实施补助,乡村教师每人每月还有150元到500元不等的补助。

  如今,乡村学校比以前宽敞明亮,每个孩子中午都能吃上免费的营养午餐,老师们都在使用班班通上课,网络进了校园,课改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。为提升乡村教师素质,县教育局局长杨习勇2016年从北京学习归来后,开始推行“语文主题学习”实验,随着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入,语文教学有了突破。如今偏僻遥远的紫云县教学面貌焕然一新,乡村课堂打破了“语文阅读只能靠课外”的传统观念,倡导学生课内大量阅读。在学习教材基础上,整合语文学习资源,拓展阅读内容,以大量阅读实现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提升,解决了多年来语文教育存在的高耗低效问题。

  乘着课改的春风,紫云乡村教育呈现崭新面貌,许多乡村名师在不断诞生。

  (作者系贵州省紫云自治县宗地镇打饶小学教师)

  编辑:黄凌昊